查看原文
其他

驻村手记 ③ | 白狼镇有白狼吗?

2017-05-21 《瞭望》周刊社 瞭望

▲ 白狼镇的标志性建筑  记者/陈昕晔摄

◆ 《瞭望》周刊记者陈昕晔从5月起参与中宣部组织的“精准扶贫驻村调研采访”活动,目前仍在内蒙兴安盟的阿尔山市白狼镇林俗村驻村,调研走访基层精准扶贫情况

◆ 瞭望微信将以手记形式,连续播发《瞭望》记者在白狼的驻村采访报道:

☞ 蹲点手记 ① | 我在白狼镇驻村采访

☞ 蹲点手记 ② | 曾经的印记与现实

◆ 稿件刊于《瞭望》新闻周刊2017年21期

 下为第三篇,关注的是村镇集体经济与精准扶贫


第三篇: 白狼镇有白狼吗?

文图/ 《瞭望》记者 陈昕晔


来白狼镇之前,记者在网上搜了一下阿尔山市白狼镇,可以看到镇里有白狼雕塑的照片,这儿真的有白狼吗?


记者真的看到了一只,但是在鹿村村委会的院子里。一只白狼被圈在铁笼里,可以随便摸他的头,小狼可萌了。


▲ 郑晓林收养的白狼


这只白狼是鹿村村书记郑晓林3年前收养的。他说,当时部队在山上巡逻一共发现了6只小狼崽,都快饿死了。他看到这只是白色的,就抱回来收养了。


记者问他,现在山上狼多吗?郑晓林说,不多了,上世纪70年代时多,狼会成群到村里找吃的。后来越来越少,有很多年已经看不到狼了,近几年生态逐步恢复,又有狼了,狍子也多了。这里的狼是森林狼体型不大,跟着鹿群走,鹿多了,狼就会落户繁殖。


而鹿村,因鹿得名。记者第一天到白狼镇,就到了鹿村,看到了村里养殖的梅花鹿。这季节鹿正在脱绒,看上去不太好看,等绒脱完了,就漂亮了。这个村养鹿,开始得比较早,但到了2009年,因为经济不景气,鹿价格跌到谷底——每头1000元。


养鹿的村民经历了几年的价格下跌,挺不住了,很多人不想再养,要去繁育树苗。郑晓林就决定成立合作社,把不想养的鹿收到一起,放到山上养,还圈了一块地做鹿舍。


▲ 鹿村养殖的鹿


结果,从2010年开始,鹿产品的保健功能被市场看好,价格回升,一头鹿如今的价格是1万元。


同时,旅游市场也不错,鹿村抓住了林俗村失去的机会,进行了房屋统一规划和改造。


走在鹿村街上,路西是一排排的院子,临街的部分是村民开的商店,卖鹿产品、山野货,或是餐厅,里面的院子则是民宿,大多有五六个标间,空的地方还会种点葱或树苗。


▲ 鹿村的民居,临街的是商店,院子里是民宿


街的东侧则是高端一些的洮源度假新村——之所以叫洮源,因为白狼镇是洮儿河的发源地,也取了“桃花源记”的寓意。


▲白狼洮源度假新村


有了这些基础设施,旺季来鹿村旅游住宿的人不少,很多客人来看鹿,带动了村里以及镇里的旅游业。如今鹿村搞合作社经济和多种经营:一是养殖业,共养了500多头鹿,还有300多头野猪,以后还有狍子等;二是森林种植业,村里有260多亩地种树苗。


相比林俗村,鹿村更富裕些——95户265人,2016年人均收入2.4万元,2017年将超过3万元,而且,村民的商店民宿,都是可持续“生财”的资本。


▲上一年用的培植木耳的木耳段

▲ 当地特产小黄蘑


鹿村富,林俗村也跟着受益。记者在鹿村时,正赶上林俗村贫困户在登记寄养鹿和野猪的借款。


寄养借款属于精准扶贫中的金融扶贫:借款额度是每人最多3万元,年利息1厘,个人也要出相同的额度。比如借2.5万元,自己也要出2.5万,年底还上2.5万和250元利息,可以再借2.5万——如此可以循环3年。


贫困户在鹿村寄养一头野猪一年需2500元,借款1250元,自己出1250元,也就是说寄养20头野猪,自己只用出2.5万元。一头野猪的年底分红为800元,20头可分红1.6万元。寄养一头鹿一年是1万元,自己出5000元,可借款5000元,年底分红一头鹿2400元。


这些都是签了合同,由鹿村的合作社来保证的。


负责镇里产业发展的镇党委副书记包艳梅向记者介绍说,干部们统计贫困户养猪养鹿的人数时,也是挺难的,有些人的主意经常变,帮扶人一次次去贫困户家里确认,向他们介绍鹿和猪的产品销售情况等。截至5月21日,统计工作已完成,已上报市扶贫办,扶贫办审核后报市财政局。在贫困户准备好自己出的那一半及一些个人材料后,市财政将把扶贫借款打到镇财政。


▲ 鹿村的野猪养殖


这种由村集体企业带动难以自主创业的贫困户的做法,在林俗村去年已经见效。林俗村书记邵孔胜向记者介绍说,阿尔山市林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是白狼镇精准扶贫产业基地,注册资本200万元,其中85万元是去年的“三到村三到户”项目资金,占股42.5%,这笔资金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入股资金——45户69人每人12318股,每股1元。2016年末,企业拿出利润的8%分红,每人分得红利985元。赵国强一家三口都是贫困户,去年一共分得2955元。同时,这家公司还吸纳了贫困户2户3人就业。


林俗文化产业公司总经理宋玉涛介绍说,去年一年公司的利润为22万元,公司的房屋、占地都是镇政府无偿提供的。林俗公司的一大类产品是树皮画——用层层剥离的桦树皮粘贴而成的画,掌握这一技艺的李淑英,是兴安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,现正在申报自治区的非遗传承人。


在她的工作室里,53岁的李淑英讲了她的故事。


李淑英的父母1958年从河南来到白狼林业局,并在此安了家。母亲手巧,在家用树皮做成装烟的盒子,装瓜子、水果的盘子;姐姐也有绘画天赋。1981年李淑英高中毕业,但因腿部有残疾一直没有工作。她也曾到河南打工,后来还是回到了白狼,靠给人拍照、做衣服、刺绣挣点零钱。有空时,她就跟姐姐学画画,也学母亲用树皮做些东西,慢慢琢磨出了用树皮作画。


▲ 李淑英在制作树皮画 

 

提到用树皮画挣到的第一笔钱,李淑英记得清清楚楚。那是2003年,白狼林业局举办书法绘画比赛,她的一套四幅“四美图”获得了一等奖,奖金4000元。为啥画四美图?李淑英说,她喜欢看书,《红楼梦》看了三遍,喜欢那些古典故事。她的另一套作品“水浒108将”曾在香港展出,有人要买,李淑英没舍得。她觉得私人买走了,就自己看看,没啥价值。现在这套108将被林俗村的林俗博物馆收藏了,到这儿的人都可以免费看到。


李淑英说,林业局对她的帮助很大,第一次卖出作品让她有了信心,也开始小有名气。2006年,林业局又无偿提供给她一处98平米的房子做展厅。李淑英在香港、北京、呼和浩特等城市展出过自己的作品,她说自己很节省,如果是费用自理就不去了。


2015年李淑英加入了林俗产业文化公司。宋玉涛说,每月给李淑英开4000元工资太低了,她是公司的“核心资产”。李淑英现在还义务教学生,凡是愿意学的,她都免费教,已经教出了40多个学生,多是在家的无业女性。她们可以在家做,公司收购,订单不断有。李淑英主要负责制作一些精品,对树皮画的质量把关,在学生遇到难处时帮忙指点。


在李淑英的手下,白桦树皮可以剥出48种颜色,她说想更多地制作一些有林俗特色的作品,但缺会设计的人。


待续……



长按上图,关注瞭望微信

点击【阅读原文】,下载瞭望APP

给你权威的新闻洞察力


觉得不错,请点赞!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